半月談評論員 張京品
疫情高峰過后消費市場快速回暖,線下會議密集召開,親朋聚會多了起來,人聲鼎沸的夜市燒烤場景快速重現,餐飲消費市場一片春意盎然。與此同時,也要注意到,一些餐飲浪費現象有所抬頭。有的會議活動結束后準備的桌餐,參會人員匆匆吃幾口就離席而去,剩下不少尚未動筷的菜品,甚至顧客已經走完,服務人員還在給餐桌上菜,凸顯根治餐飲浪費頑疾任重道遠。
餐飲浪費的話題不是什么新鮮事。多年來,我國大力倡導“厲行節(jié)約、反對浪費”的社會風尚,大力開展“光盤行動”,大力整治浪費之風特別是群眾反映強烈的公款餐飲浪費行為,“舌尖上的浪費”現象有所改觀,但一些餐飲浪費情況仍時有發(fā)生,關鍵是缺乏強有力的約束機制,反對餐飲浪費的社會風氣依然不夠濃厚。
例如,一些會議活動的桌餐是主辦方訂的套餐,即便客人明顯吃不完,餐飲服務經營者依然會按程序把套餐的菜品上完,因為菜不上齊就沒法收取套餐的錢,甚至可能被投訴。如何制定一套防止浪費的上菜規(guī)定,成為制止餐飲浪費的必答題。再比如,有的短視頻博主抓住網民的獵奇心和好奇心,采取荒誕怪異的烹飪方式和畸形的吃播方式,博取流量眼球,糧食卻被白白浪費,這種現象也亟待被制止。
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》正式施行已近兩年,餐飲浪費不再是單純的道德問題,而成為法律問題。但反食品浪費法在執(zhí)行層面仍面臨障礙。例如,反食品浪費法規(guī)定可以對造成明顯浪費的消費者收取處理廚余垃圾的相應費用,但在執(zhí)行層面卻容易引發(fā)消費者和餐飲服務經營者的沖突,餐飲服務經營者往往礙于消費者口碑或網絡評價不愿得罪消費者。一些餐飲服務經營者單純考量自身利益,在引導消費者按需適量點餐方面動力不足。而一些消費者對反食品浪費法了解不足、認識不夠,受傳統(tǒng)思維影響,在點餐時“愛面子、講排場”,認為“點少了顯示不了請客的誠意”,即使餐飲經營服務者提醒,也認為“點多點少我付錢就行了,與你何干”。
為遏制餐飲浪費勢頭,近日全國多地宣布開展為期3個月的制止餐飲浪費專項行動。一些地方明確將防止食品浪費理念納入菜單設計、推廣“小份菜”“半份菜”,開展制止餐飲浪費“進農村、進社區(qū)、進校園、進機關、進景區(qū)、進餐廳”等活動,從嚴從速查處糾正誘導點餐、設置最低消費額等違法行為,倡導文明健康的生活消費方式。
但制止餐飲浪費不是一場攻堅戰(zhàn)能解決的,更需要攻堅戰(zhàn)結束后的常態(tài)化機制,特別是需要加大反食品浪費法的宣傳執(zhí)行,完善反食品浪費法的實施細則,讓法律推動反對餐飲浪費的意識深入人心,引導全社會形成自覺抵制糧食浪費的良好習慣,真正建立起反對餐飲浪費的長效機制。